第378章 太史欲报恩(1 / 2)

很简单。

因为华羽干了一件事情。

如果换做任何一个读者是华羽,恐怕也会干这件事情的。

华羽深知,太史慈是个有恩必报的人,太史老夫人也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。

历史上,太史慈一生追随过三个人。

先是孔融,再是刘繇,最后是孙策。

当然,孙策死后,孙权接管江东,太史慈自然要对孙权效忠,不算改追随。

太史慈追随孔融,就是因为太史慈避难辽东的时候,孔融经常派人送东西救济。

追随刘繇呢,是因为太史慈跟刘繇是同乡。

毕竟,出道江湖,不知道谁才是明主,太史慈就只能先投奔老乡。

最后,太史慈追随孙策,就是因为英雄惜英雄了,他认为孙策是明主。

从此之后,太史慈就一直效力于孙氏,直到病死于江东。

太史慈病死在江东,也跟他对孙策的忠诚度太高,孙权阴谋得了江东之位,不敢重用太史慈有关系。

可以说是,太史慈是郁郁而终的。

知道了太史慈的人生轨迹,华羽自然就不能放过这样一员虎将。

作为董卓的麾下大将,名声不太好,若直接招揽未谋一面的太史慈,必然要比招揽甘宁和徐庶,以及法正更加困难,甚至于可以说是必败无疑。

于是,华羽就想出了一个办法:截胡。

怎么截胡呢?

太史慈不是有恩必报吗?

太史老夫人不是恩怨分明吗?

很简单,华羽就复制孔融的做法就行了。

于是,华羽就派人前往辽东,每个月都往太史慈家送东西。

不但有吃的,穿的,用的,华羽更还从杜府的女人中选了两个心灵手巧的,给太史老夫人当婢女。

而且,华羽给这些人吩咐过,不得透露出他的身份。

若是太史老夫人和太史慈问起,就说他出手相助太史慈,并不求回报,只是听说太史慈的公车门之事而心生敬重。

公车门之事,是在太史慈任东莱郡奏曹史的时候。

当时,州郡之间发生纠纷,是非曲直无法分清,谁先把奏章送到洛阳有司处,有司就会先入为主。

因为东莱郡位处青州的东北方向,而青州的治所在齐国的临淄。

东莱郡的治所黄县与临淄相距近六百里,也就是说,两边的奏章同时出发,东莱郡的奏章就比州家的晚了六百里的时间。

郡守知道太史慈骁勇善骑,就派他前往洛阳,截住州家的奏章。

太史慈日夜兼程,果然早到一步,将州吏截住,骗得奏章,直接毁掉。

这么一来,东莱郡的奏章就先一步到有司,州家自然就吃了一个大亏。

太史慈因此名声大作,却也获罪于州家,只得离开青州,避祸辽东。

在辽东,太史慈没有生计来源,生活陷入困顿,只能打猎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