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5章:在注视中渐行渐远的房子(1 / 2)

这个时候的学生,国家会有一定的补贴。按照学生们的不同家境,会有21、12、6元不等的助学金。

除此之外,学校免费提供住宿,而且,大学的餐费价格也较低,另外还有餐费发给学生。

这个餐费,大致是十几元到二十元。有家境贫寒的学生,在大学期间,就把节省下来的餐费钱,寄回老家的家里了。

因此,赵德获得的这二百元钱,对于在大学里的日常餐费,是肯定够用的。

“李伯伯,感谢村里对我的照顾!”赵德感激地说完,再拒绝着,“我家里条件还算可以,这笔钱,我不能要。”

“这是奖励你的,也是鼓励咱们村的其他学生们,都要好好学习!”李德发板着脸说。

想了一下,赵德再劝说:“这样行不行——这笔钱,算做补贴贫困学生的生活费。村里非要奖励我,我就捐出来做这个用。”

也不用再争执,一旁的赵刚,既作为赵德的大哥,又是永乐村的村长。

“好。就按赵德说得办!”赵刚对现场的人大声说,“以后,我代表村委会向大家保证——咱们永乐村,不会再出现因为贫困上不了学的现象了!”

现场的人,对于他的话,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。

待众人的掌声停止后,赵刚再大声说:“但是,哪家的家长,也不能阻止孩子们求学的渴望!咱们永乐村,也决不允许家长有意拦阻、劝导孩子辍学!”

“好!”村民们以承诺和掌声,对他的提议表示了认同。

大学的通知拿到手,赵家人先是聚集在一起,为赵德举办了“庆功宴”,再就为他去京城报到和生活的事,各自出着主意。

国家有补贴,赵家的经济条件也很好,赵德自然不用为食宿的事而愁烦。

至于在京城的生活,他也比普通的外地求学学生,有着很大的优势。

永乐村距离京城二三百里不假,但因为一直就有长途车直达,也不过是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就到。

比起更远的,甚至是千八百里地以上的学生来说,赵德已经算是很有“先天优势”了。

另外,赵家人更为开心、放心的,就是赵玥似乎有先见之明,或者是预先设定了激励机制一般,提前在京城买了一所四合院。

有了这个院子,赵家人来往京城就很方便了。倒也不完全是这样,因为那所小院,已经是赵家人在京城的家了——名正言顺地在赵永水夫妇、赵玥的名下。

既然没有同时代许多学生生活上的后顾之忧,赵德就安心地办理户口的调入京城经贸大学的手续。

“调进了京城经贸大学,你以后只要好好学,毕业后跟你大姐赵霞一样,就是京城人了!”赵永水笑呵呵地说,“也会每月发粮票、肉票、油票,还有副食本什么的了。”

赵德听了,对于未来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。

穿越回来的赵玥当然知道:那些票据,并不能意味着留在京城的好处。京城的户口当然重要,但也不是绝对的好处。

那么,什么是最好的呢?

“四哥,你一定要学出来,以后最好做个大学老师。”赵玥笑嘻嘻地说,“那样的话,就算是真正地留在京城了。”

“嗯嗯,真要是那样,我也能分到宿舍呢。”赵德开心地说。

是这个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