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七三章 圣旨(2 / 2)

往大里处理,砍头也不为过。

将这批人给干掉?

那跟谋反有什么差别?

那可是满门抄斩的活儿。

就算是事后推给沿途的盗匪都不行。

第一,皇帝已经知道了北原州归顺这件事情,派出的钦差出了事,用脚趾头都能想到是谁干的。

第二,柳青这一次还带了几百人过来,虽然没见到他们的战斗力,可是看他们走路的气概,就能知道这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。

一般的盗匪,想要干掉他们,还真不容易。

第三,这不只是大虞的事情,还关系到那个北原州的狄族人。

就算他们能够瞒住朝廷,又怎么去瞒住那些狄族人?

人家愿意归顺大虞,大概就是瞅着能够开放交易,改善他们的生活。

要是这个愿望达不成,可能就不是要归顺大虞,而是要入侵大虞了。

不说事后胜负如何,只要这个缘由让朝廷知道,他们同样免不了满门抄斩的命运。

甚至还未必等得到被朝廷满门抄斩,就已经被狄族人给灭了。

这不比当初苏牧的父亲苏青在幽州查吃空饷的事情,完全不是一码事。

计算一下,除了遵从,竟然没有别的办法了。

俞树生呆呆的看着王爷,半晌说不出话来。

之前他还以为王爷跟他一样,接到的任务就是接驸马回国。

没想到竟然还带了这么一道圣旨过来。

看来狄族人归顺的事情,已经预谋了很久,要不然皇帝怎么会知道这件事情,提前备下一道圣旨?

不过,作为一个文官,他也乐见此事。

就算以后北原狄族会反叛,那也是以后的事情,让后来的人去头疼就是了。

享受和平红利的,是他们这一代的人。

干嘛要反对呢?

虽然这件事情没有通过朝廷的决议就做了,皇帝的权力似乎显得太大了一些,但是他也生不起太大的气来。

主要是这件事情对文官还是有好处的。

要裁撤的也是边军。

而且他也能够明白,这种事情必须要机密,要是泄露了风声,事情就未必能够办得成了。

所以,对于皇帝捂着这件事情,也能理解。

这样的事情,就算后面让朝廷大佬们知道了,也最多是生气皇帝竟然不通知自己就做下这样的事情,但绝对不会反对此事。

以后可能会想办法约束皇帝的权力,可是这个和平的机会,朝廷大佬们不会放过的。

还是那句话,省了钱!

就这一顿接风宴后,秦晖便下达了命令,在朔州关设卡,检查往来交易商贩。

这里虽然是朔州总兵吴远山的地盘,可是吴远山也是他镇远大将军的下属,设关的人当然也是他秦晖的人。

以后镇远军会不会裁撤,那是以后的事情,现在要抓紧时间多捞点钱才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