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伏阙危机(上)(2 / 2)

天下安康 鸣奇 4326 字 2021-11-10

二人便是推立黄明远为帝最积极的人,眼看这个时候,人心动荡,便知士气不可废,一旦气势泄了,此事就要无疾而终了。于是二人便计划着来一场伏阙逼宫,让卫公和天下人感受到他们的决心。

不管此事能不能成,至少要让卫公看到他们的态度。

唐祎此人,素来心思灵活,善于见风使舵。他计划这次伏阙,未必真的是想伏阙,只是希望黄明远能感受到他的态度。

也就是李子孝和陈远见黄明远的第二日一早,唐祎、王文同二人便召集了信都城中四十多名官员,准备来一场伏阙。

虽然有人认为,这么做会不会让人觉得他们是逼宫,但最后为王文同给否决掉。

在王文同看来,这不是逼宫,而是拥立,是忠君的行为。

这么大规模的组织,根本瞒不住陆贞的拱卫亲军府。

虽说陆贞不敢明面上对大臣进行监视,但因为有监视各地舆论的职责,自然是会把目光放在这种群体性时间上。

得知消息后,陆贞根本不敢隐瞒,立刻向黄明远汇报。

黄明远得知此消息,刚开始是有些紧张和愤怒的。

自古以来,不是没有大臣伏阙的,但都是零零散散的个人行为。文化人进行大规模伏阙事件,还要到北宋靖康元年,因反对罢免主战派李纲、种师道,太学生陈东率领太学生伏阙上书,后应者数万。

而伏阙真正成了官员对抗天子的一种手段,更是要到明朝中后期,在嘉靖帝时期的“大礼议”事件达到顶峰。

大臣动辄伏阙,天子动辄庭杖。

后世再看,伏阙之人未必一定都是对的,但双方的行为,真真是都不要脸了。

王文同和唐祎伏阙,二人要干什么,这是把自己当成宋徽宗、宋钦宗,还是嘉靖帝、明神宗?

我退而敌进,得寸而进尺。

任何有头脑的领导人,都不会放任下属做这种危险的行为。搞如此大规模的串联,黄明远下意识的就认为这其中必然隐藏着巨大的阴谋。

不过后来冷静下来,黄明远倒是看穿了王文同和唐祎的用意。

二人胆大,为了投自己所好,啥事都敢干。

或许二人小心思有,但若是说想耍什么大阴谋,量二人也没那个胆量。

但那也不行。

始作俑者,其无后也,不能让他们养成伏阙的坏习惯。

当然也不能粗暴的阻止。

群臣为拥立自己而集体进谏,即使这么做会弄得黄明远很被动,黄明远不能当这个恶人,否则那是打消臣子的积极性。

更不能动用拱卫亲军府,那会使得问题复杂化。

所以黄明远命陆贞告诉陈远和李子孝,令二人处置。

就把问题压在文官集团之中,让他们自己解决吧。

()